湖北大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学院简介

湖北大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学院于1998年4月由原物理系、理论物理研究所、压电陶瓷技术研究所组建而成。学院设有物理系、电子信息工程系、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和压电陶瓷技术研究所、理论物理研究所。学院有教职工94人,其中教授9人,副教授29人,博士和博士后10人,硕士25人,国家、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,省级跨世纪科学带头人和骨干3人,校级学术梯队成员7人,国家级主干课程教学团队1个。

学院简介

湖北大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学院由电子科学与技术、物理学与信息工程三个学科部组成,有电子科学与技术、物理学、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湖北省重点学科,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、物理电子学、凝聚态物理楚天学者设岗学科,纳米材料与器件目录外增设二级学科博士点、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及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、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、学科教学论(物理)教育硕士点;开办物理学(国家特色专业、湖北省品牌

物电大楼

物电大楼

专业)、电子科学与技术(湖北省品牌专业)、微电子学、电子信息工程、通信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及电子科学与技术湖北省战略新兴(支柱)产业人才培养计划(单独招生)。学院拥有铁电压电材料与器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、电子功能材料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、数据分析与系统设计湖北省校企联合工程技术研发中心、能源信息材料湖北省高等学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、湖北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湖北省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优质科研教学平台。

学院有一支以国家级教学团队为核心、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,年龄、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。现有教职工92 人,专职教师70人,其中教授11人、副教授29人,博士生导师5人,硕士生导师37人。他们大多数都具有博士学位和在国外与境外学习、工作的经历,包括国家外专千人计划(培育)专家1人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3人、楚天学者特聘讲座教授4人、楚天学子3人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人、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、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3人,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、全国模范教师、湖北省劳动模范、省教学名师、省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。

学院承担了包括“863”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重大研究计划、面上、青年、国际合作项目)等在内的科研项目100余项,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和教学成果奖励10余项,出版教材和专著10余部(国家规划教材3部),发表论文500余篇,其中SCI论文150余篇、ESI高被引论文4篇、SCI引用2000余次,申请、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。上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大功率压电陶瓷变压器并广泛应用于中国军舰载雷达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,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在铁电纳米线氢气传感器、压电薄膜谐振器、纳米电缆阵列太阳能电池、高介电薄膜与存储器、自旋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跻身国际先进之列,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
学院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、全日制本科生近1400人。多年来学院秉承“厚基础、宽口径、高素质、强实践”的人才培养理念,倡导“敢为、勤为、善为、有为”的物电精神,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高级人才,在历届全国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、电子设计竞赛、数学建模竞赛、Altera亚洲创新设计大赛等诸多大赛中屡获佳绩。学院研究生就业率100%,本科生就业率~95%、升研率~35%,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以近 100%就业率与~50%升研率连续数年位居全校三甲。

办学条件

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学院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、物理学与信息工程三个学科部,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、物理学一级学科和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省级重点学科,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、物理电子学、凝聚态物理楚天学者设岗学科,铁电压电材料与器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,电子功能材料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,湖北省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湖北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仪器设备2900台(件),总值达3000万元。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,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,教育硕士(物理学科)硕士点。开设电子科学与技术、物理学、电子信息工程、通信工程、微电子学5个本科专业及电子科学与技术湖北省战略新兴(支柱)产业人才培养计划(单独招生);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与国家级教学团队各1个,电子科学与技术、物理学两个湖北省品牌专业,两门省级精品课程。

师资

学院有教职工85人。在65名专任教师中,博士、硕士生导师34人,其中教授11人,副教授29人,博士31人,硕士24人。教师队伍中有“楚天学者计划” 特聘教授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、全国模范教师、全国先进工作者、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、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、省教学名师、省劳动模范和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等,20余人有出国留学、在国外研究机构工作的经历。近5年来,共承担科研项目100余项,其中国家级项目30余项,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、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、省科技教学成果奖9项,本科生获“挑战杯”、电子设计大赛等学术科技竞赛国家级奖励30余项、省级奖励40余项,在Phys. Rev. Lett. 、ACS Nano、Appl. Phys. Lett. 等著名期刊发表SCI、EI论文200多篇,出版专著5部,“十一五”规划教材4部,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。在铁电压电材料、纳米结构太阳能电池、低维磁性材料与自旋电子学、计算凝聚态物理、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与特色,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。